五、《扶阳之祖:大宋窦材与扁鹊心书》
1、书籍介绍与扶阳理念
学习《扁鹊心书》的方向和应有的心态
窦材先生在《扁鹊心书》里的部分言论是相当偏激,甚至把当时不少的医师和历代的祖师都骂了一顿,其中也包括医圣张仲景先生。
当我们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,必须清楚窦材先生有部分言论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认知不完整,因为他说我们平时使用的方药都比不上艾灸疗法加上丹药、附子等药材的威力大。
扶阳是很有时代意义的一个观念,无论是重症治疗还是养生保健,扶阳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。
扶阳理念
我们开始学习本书之前,要先了解扶阳和滋阴的轻重缓急。倪师常说经方是以扶阳为主的,而时方在滋阴方面比较讲究,这两者是不能偏废的。
扶阳并不是一味地用热药,而是有技巧性、阶段性地用药(当然其中有很多的细节,具体病症具体辨证)。
窦材先生在书中再三强调,扶阳是治病的重要基础,整本书都在讲这个观念。而现代的火神派、倪海厦先生,有很多成功的病案都是根据扶阳的思路进行治疗的。
2、心法一:扶阳
·阳盛阴自回
·毒热易消阴寒难化
·保扶阳气
阳精若壮千年寿,阴气如强必毙伤。阴气未消终是死,阳精若在必长生。
3、心法二:保命三法
灼艾第一
灸法是书中的核心内容,当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。
遇到重症大病,要用灸法且要大灸,长期灸。医者在临床上遇到癌末患者或病危患者,首先要想到用艾灸固守真阳,这一步很重要。
灸艾图
宋代画家李唐所作,绢本设色,68.8x58.7厘米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这幅《灸艾图》(村医图)是一幅古代绘画珍品,唯一传世的中国针灸医疗史图证。
艾灸疗法简称灸法,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、温熨,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,通过经络的传导,以起到温通气血、扶正祛邪,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。
丹药第二
金液丹(外号“宇宙最强补阳药”)是《扁鹊心书》用方排行榜的第一名,它主要的成分就是硫磺。
本草书上说“硫磺本是火中精,一切邪热它能清”,硫磺本是很热的药,能把邪热“踢”出去,使正气留在身体里面。
舶上硫黄十斤,用铜锅熬化,麻布滤净,倾入水中,再熬再倾,如此七次,研细,入阳城罐内,盖顶铁丝扎定,外以盐泥封固八分厚阴干。先慢火煅红,次加烈火,煅一炷香,寒炉取出,埋地中三日,去火毒,再研如粉,煮然饼为丸,梧子大。 ---《扁鹊心书》
附子第三
附子走窜全身一切经络,既然它能够走窜一切经络,自然能治痛症(不通则痛,气不荣则痛)。
当你仔细看《扁鹊心书》,会发现窦材先生常用的药材只有生姜和附子,书中总共出现了41次姜附汤,姜附汤里面主要的两位药:生姜和附子。
附子三兄弟 |
作用 |
制作工艺、大小、色泽、性味 |
图片 |
生附子 |
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,散寒止痛(最毒) |
1.制作工艺:鲜附子直接切片后干燥制成; 2.大小:纵切成厚2~3mm的薄片; 3.色泽:片面白色,呈半透明体,片张大,均匀; 4.性味:味淡。 |
|
炮附子 |
回阳救逆、温里逐寒、温经止痛(毒性稍弱) |
1.制作工艺:取附片,砂烫法,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; 2.大小:为纵切片,上宽下窄,长1.7~5cm,宽0.9~3cm.厚0.2~0.5cm; 3.色泽:表面鼓起黄棕色,质松脆; 4.性味:味淡。 |
|
蒸附片 |
回阳救逆,助阳补火,散寒止痛(临床最常用) |
1.制作工艺:把生附子切片后直接拿上 蒸屉蒸熟再烘干; 2.大小:纵切片,上宽下窄,长1.7~5cm,宽0.9~3cm.厚0.2~0.5cm; 3.色泽:外皮黑褐色,切面暗黄色,油润具光泽,半透明状,并有纵向导管束。质硬而脆,断面角质样; 4.性味:气微,味淡。 |
|
4、心法三:灸法禁忌
皮薄肉少大血管,心前腰腹与外阴
妊娠腰骶下腹慎,极端情况缓缓
颜面关节严保护,阴虚实热不宜灸
灸法的应用与禁忌
(1)灸法的应用
施灸的先后顺序
先灸上,后灸下;先灸阳部,后灸阴部。
先灸背部,后灸腹部;
先灸头身,后灸四肢;
先灸左侧,后灸右侧。(左行气右行血)
壮数是先少而后多,艾炷是先小而后大。
特殊情况:脱肛时,先灸长强以收肛,后灸百会以举陷。
艾灸时间:10:00-14:00最佳,晚上21:00最好不要艾灸。
艾灸时长:保养类10-20分钟。
(2)灸后处理
1.皮肤微红灼热---正常;
2.小水疱---自然吸收;
3.大水疱---毫针刺破,或加以包敷;
4.化脓者---加强营养,敷料保护疮面,避免感染。
(3)施灸的禁忌
1.禁灸部位:如皮薄肉少部位、筋肉结聚之处、大血管处、心前区、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和下腹部、乳头部和阴部及睾丸等不可施灸。
2.慎灸情况:极度疲劳、过饥或过饱、酒醉、大汗淋漓、情绪不稳者,对灸法恐惧者,经期妇女,某些传染病、高热、昏迷、抽搐、身体极度消瘦衰竭、精神病患者等,暂时不适合灸治,应待异常情况解除后方可施灸。
3.各种灸法有不同的禁忌:如颜面、关节部位不适宜用直接灸,以免形成瘢痕。
4.不宜施灸的病证:对实热证、阴虚发热者,一般均不适宜灸疗。
5.灸后不宜喝茶。
5、心法四:扶阳要穴
窦材“为医者,要知扶保阳气为本”的认识窦氏重视扶阳,尤其注重扶脾肾二脏之阳,认为:“脾为五脏之母,肾为一身之根”因此,在临证施治上重要的是温补脾肾之阳。
从《扁鹊心书・附窦材灸法》所列50余种病证的辨证来看,其中30余种病证为脾肾阳虚;再从书中所载40余则医案分析,也有一半以上是用温补脾肾之法,可见其对脾肾二脏的重视程度。
本元 |
穴位 |
定位、特点、适用情况 |
穴位图 |
先天之本 (肾阳) |
1.关元 |
定位: 在下腹部,前正中在线,当脐中下3寸。 特点: 强补先天之本最强的穴位,气血阴阳俱补。 适用情况:肾阳虚有关的情况,比如体力差、身体虚弱、长期疲惫、身体困重、畏寒肢冷、口渴多饮、水肿、大小便异常和更年期等。 |
|
2.气海 |
定位: 在下腹部,前正中在线,当脐中下1.5寸。 特点: 重在补气和补阳。 适用情况: 肾阳虚有关的情况,比如气虚、气滞、消渴-上消证、疝气等。(孕妇慎用) |
|
|
3.涌泉 |
定位: 足底部,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。 特点: 最接地气的穴位。 适用情况: 肾阳虚有关的情况,比如体脚气、脚肿、脚没有力、脚麻、脚痛、下注病等。 操作: 禁直接灸,艾条温灸10-15分钟,常用药物敷贴法。 |
|
|
后天之本 (脾阳) |
1.命关(食窦) |
定位: 在胸部,第5肋间隙,前正中线旁开6寸。 特点: 强补后天之本最重要的穴位。 适用情况: 脾阳虚有关的情况,比如气虚、手脚冷、水肿、腹胀和肌肉无力等。 |
|
2.中脘 |
定位: 在上腹部,前正中在线,当脐中上4寸。 特点: 八会穴-腑会,胃之募穴 适用情况: 脾阳虚有关的情况,比如拉肚子、胃不舒 服(心下痞)、腹胀、呕吐、肌肉无力等。 |
|
|
3.足三里 |
定位: 小腿前外侧,外膝眼(犊鼻)下3寸,胫骨前缘外一横指(中指)处,当胫骨前肌中。 特点: 补胃气的第一大穴,胃经的合穴(土) 适用情况: 脾阳虚有关的情况,比如全身水肿、四肢水肿、神智慌乱不清、视线模糊等。 操作: 艾炷灸5-7壮,艾条灸10-20分钟。 |
|
6、临床常用艾灸穴位
病名 |
穴位及位置 |
穴位图 |
鼻炎 |
通天:在头部,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时寸,旁开1.5寸。 上星:在头部,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。 |
|
高血压 |
曲池:在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,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。 肩井:肩上,前直乳中,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处。 |
|
痛经 |
关元:在下腹部,前正中在线,当脐中下3寸。 中极:在下腹部,前正中在线,当脐中下4寸。 八髎穴 |
|
上一篇:四、中医CT学·舌诊
下一篇:已经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