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
四种教育 NEWS

相由心生,境随心转,命自我作,福自己求

刘力红:略谈《伤寒论》的学与用

作者:Mr Xia  来源:本站  发表时间:2025/3/26 15:59:46  热度:31℃

尊敬的唐(振宇)校长,各位领导、老师、同学,大家下午好!非常高兴又回到广西中医药大学,有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来跟大家分享自己学习《伤寒论》的一些感受。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“略谈《伤寒论》的学与用”,也就是去谈一谈如何学习及运用《伤寒论》,因为时间有限,所以我也只能讲一些自己感受比较深的地方。

 

刚刚大家完成了一个课前礼,平常可能我们上课都没有这个环节,但是对于这个课前礼我还是很强调的。设置这个环节的原因,是因为每门学问都有一个传承的问题,我们经常讲五千年的中华文明,从世界来看,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能够传承不辍?当然,现在我们透过考古发现也证明了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。


前段时间总书记去天水考察,正好那段时间我也在天水。总书记考察了伏羲庙,我们也在那几天去了卦台山,这个地方是伏羲庙的前身——原来伏羲庙就建在卦台山,但是因为古时的交通十分不便,离今天的天水市区有几十公里,会有诸多不便,所以就在明代于今天的位置又建了一座伏羲庙。原来卦台山的伏羲庙,就成为民间祭祀的场所。官方祭祀伏羲,则在天水城内的伏羲庙。现在每年的六月,都要举办公祭伏羲大典,会有很多领导出席,我自己也参加过两次。

 

前些年随着天水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推进,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也前推至八千年,在遗址内甚至发现了水泥。从此也可以看出,我们的文明是很了不起的。我们的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天,实际上就是解决了传承的问题,能够一代代传承不辍。上有传,下有承,一代代的传承,都没有断绝。

 

一、我们为什么要读诵经典?

 

对我自己来说,很有幸成为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·伤寒论》的解读人。这个《百部经典》,是从先秦到近代选取100部很有影响的著作,包括儒释道医的典籍。《百部经典》是个很重大的文化工程,由中宣部指导,国家图书馆组织落实。中医占其中的三部——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《本草纲目》(没有选择《神农本草经》),数量不多,但很珍贵。每一部经典,在全国(含港澳台地区),甚至全球的范围内遴选一位解读人。像《庄子》的解读人,就是陈鼓应先生,我很有幸成为《伤寒论》的解读人。

 

也就是说,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也好,中医也好,能够传承到今天而没有断绝,很关键的地方就是解决了传承的问题,而其他的三大文明则没有像中华文明这样。实际上,在今天想学好中医,一定要知道传承这两个字。以中医而言,传到了今天,传到了各位的手上,大家能不能承载起来,能不能继承,然后再继续往后传下去,至少不要断在我们这代。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位中医人来说,都是有责任的。学问的东西,按照古人所讲的“命若悬丝”,如果我们这代人不争气,这个“丝”就会断掉,也就没办法往后传。我把自己作为解读人得到的稿费,几乎都用来买书进行捐赠,当然捐赠给母校广西中医药大学是最多的,也就是说自己有这个责任。

 

今天我们来谈《伤寒论》的学习,首先要搞清楚传承的问题,也就是传承有哪些方式,只有了解到这些,才好明确我们这代人如何去学习,如何让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。我提出这个问题,不知道大家能否说出传承有几种方式?就像这位同学所讲,首先有书,有典籍,书就是文字,也就是说很重要的一个传承路径或方式就是文字传承。我们往往就是透过文字、书,而接受了传承,或者学到了这门知识、学问,所以文字传承很重要。在过去,文字传承比今天可能要珍贵千倍百倍,因为过去在一段时间内的典籍记录和制作方式,不像今天的纸质印刷,可以一下捐赠上百本。如果在过去捐赠100本《百部经典·伤寒论》,每本几十万字,简牍可能要堆满整个房间。而且现在我出差,随身都要带一本《百部经典·伤寒论》,放在行李箱就可以了。但过去想带一部《伤寒论》,可能需要用一辆车来拉,另外如果碰到战乱,还会有很大的损毁风险。所以在那个时代,文字的传承是极其珍贵且艰难的。

 

我们学习《伤寒论》的人都知道,这部书写出来不久实际上就散佚掉了,最后是靠王叔和把它整理结集下来。当然,保留下来的是否为《伤寒杂病论》的全貌还存在争议,但至少大体的内容框架保留了下来,所以那个时候的文字传承非常不容易。一门学问,我们透过文字可以传承下来,但是今天,我们是不缺乏文字的,像我们的图书馆有各种的书籍,各种的经典我们很方便地就能借阅到。现在网购这么方便,我们在电商平台一下单,马上就能给快递过来。但像《伤寒论》这样的经典,我们能否领会到文字的精义和精神,这个又未必了。


很多人去读经典,就读出了味道,读出了感觉,就能够领会。所以我们为什么讲要“读”书?刚刚我们一同起立,以恭敬的心去读《伤寒论》原序,当然在开始的时候我没有作说明,尽管很多次自己想用话筒来引领下大家——放慢语速,但是“势单力薄”,大家仍然以很快的速度往下念。我希望大家今后读书的速度能放慢一些,也就是说,我们的语速跟心要相应,你的内心和内在要能跟上这个语速,跟这个语速要相应,这样你可能就容易读出感觉。

 

“读”书是很有必要的,现在的人可能很少“读”书了,而大多数人都是在“看”书。“看”书和“读”书是不一样的,看是用眼睛,读是用口——多了一个工序。为什么说多了这个工序很重要?看书用眼,当然也会用到脑,眼在中医里为“肝之窍”,肝藏魂,所以这个看是很重要的。但是对于读来说,用口,口中有舌,口为脾之窍,舌为心之苗,脾藏意,心藏神。我们读书的目的,实际上就是要达意,要领会文字的意,恰恰脾就是藏“意”,就是主“意”的。我们经常讲“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”,跟脾就会有很大关系。而心又是主神的,我们讲心领神会。所以你去“读”书和“看”书是两回事情。我非常希望我们中医人,应该是“读”书人而不仅仅是“看”书人。当然你读的话肯定是要看,不看肯定读不了。就我“读”《伤寒论》原序来说,可能有几千遍了,早就烂熟于心,所以我是闭着眼在那里读的。我们学习中医,你透过这一点点,就知道读与不读这个差别在那里。

 

另外“读”书还有什么好处?除了能领会文字的精义,能够读出意、神、韵之外,读书,尤其是读圣贤的书,读着读着我们会有一个很好的感觉生起来了——对语言的感觉,对音韵的感觉。很多搞古文研究的人,不知道唐老师您是否还记得研究医古文的一位老师,他有次就找到我,他说我的文字很美,实际上高考我的语文都不及格,都不知道怎么写文章, 最后为什么我写出的文字大家都很喜欢?我的秘诀就是“读”书,读着读着语感就出来了,对语言的感受就出来了,所以从你笔下流出来的那些文字,它的语感就很好。


我们读唐诗宋词,就体现了语感好这个特点,语感不好就不通。我们讲信达雅,达没有了,雅没有了,光有信是不行的。所以透过“读”书,实际上就是把达和雅,也就是学古文的三要素——信达雅,解决了其中的两大元素。所以一定要“读”书,《伤寒论》一定要去“读”,为什么古人读书摇头晃脑,它是有道理的。我们现在不要求大家摇头晃脑,但就“太阳之为病,脉浮……”看和读是不一样的,对文字的领会是不一样的。我们怎么样把文字传承这个路径走通?就是要“读”书,而不仅仅是“看”。



二、师传与直接传承


另外从学针来说,自己也很惭愧,很晚才学,我2015年之前都不会用针。实际上在我们大学的教材中都讲了,还是考试科目,但是自己不会用,用也不灵,后来就没有信心了。实际上关于针,无论教材,还是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都写得很明白,但为什么我们还是学不明白?所以除了文字传承之外,还需要另外一个传承,就像刚刚那位男同学回答说的“师传”,也就是“口耳传承”。


为什么我们办学校需要老师,需要师资?老师在台上讲,你在台下听,老师用口讲,你用耳朵听,是不是口耳传承?过去的口耳传承是在师徒之间,需要拜师,就像刚刚唐校长介绍我时,讲我拜了很多师父。师徒或者师生,透过口耳,就会把很多书里面你看不明白的地方,帮助你去明白。比如说我们看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故善用针者,从阴引阳,从阳引阴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。”经典讲得很清楚,实际上已经把针刺的奥秘揭开并和盘托出。尽管这样,可能我们仍然没有明白,因为这里实际上有一个窍诀。


过去有句话叫“得诀归来方看书”,诀如果没得到,书写得再明白,但你还是看不明白,所以师是很重要的,这也是为什么我在《思考中医》里有个小标题叫“师者,人生之大宝”。自己对此是深有感受,我拜的每一位师父都很关键,都给我带来莫大的教益,这就是师徒的传承,或者口耳的传承。中华文明能够传到今天,口耳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文字记载下来了,但我们能否领会其中的精义,很多时候我们要靠师传。所以为什么不管哪朝哪代,上至国家领导人,下到普通的百姓,都很崇敬孔子,要把他尊为万世师表?就是孔子奠定了口耳传承、师传的基础,或者讲是创立了师传的这种传承形式。除此之外,孔子还删订六经,进行了文字传承,所以孔子成为了万世师表。


如果能够明白上面这两种传承,就已经很了不起了,但实际上中华文明的传承还不仅仅只是这两种传承,还存在另外一种传承。像刚刚那位女同学看过我整理的《黄帝内针》,我在书中写得很清楚,第三种传承的路径,我姑且把它称为“直接传承”。为什么我们会有一个课前礼?我们为什么要向医圣鞠躬?而在过去,就不是鞠躬了。今年我们三和书院组织学员到南阳医圣祠祭拜张仲景,大概有七八百人,我们有个很浩大的祭典,并且我们书院的一位老师专门写了篇《仲景颂》,现场配乐朗诵。大家在这个过程中,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,因为真正动心了,感动了。


在中国古代,特别是周以前,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,那么这个祭祀有什么作用?为什么要祭祀历代的圣贤?除了纪念和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外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直接传承。因为这些学问,都是这一位位先人所创。今天的科学,可能慢慢地触及到了这个层面 ,我们讲量子力学内的量子纠缠,其完全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概念。比如在学习《伤寒论》的过程中,我们透过祭祀,透过对医圣张仲景诚心诚意的恭敬,那么我们和医圣会不会产生某种“量子纠缠”?大家想想看,这是说不定的。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,为什么刹那间就明白了?爱因斯坦用了一个词叫“直觉”,什么叫直觉?说不清楚,但心里突然就明白了,是谁使你明白的?捅破这层窗户纸,实际上就是通过直接传承链接上了,或者这个量子纠缠就纠缠上了。中华文明到今天能够传承不断,这个直接传承是非常重要的。


以我学伤寒的感受来说,虽然不一定天天去读去背《伤寒论》,但是我心里一直有《伤寒论》。周日我在广西区图书馆做了一个“《伤寒论》的时代意义”讲座,大家可以听一听,因为面对的是大众,所以没有讲那么深。为什么我的分享会有一些独特的角度?个人认为,以自己的学养是很难明白这些东西的,但是有时候突然间心里就明白了,靠的就是直接传承。熟悉我的人都知道,不管是去多大的场合演讲,还是再小的场合,我都是没有PPT的,没有文字的准备。原来我会随身带一个本,跟过我的学生都知道我那个黑色的本,会提前写一些提纲,也就是大体要讲些什么,要把它记下来。但是我有一位很珍贵的老师,有一天他跟我说:“刘老师,你这个本子能不能不带?”“不带的话,万一断片了怎么办?”“断片就断片了,你就等在那里,什么时候心里有了你再讲。”这对当时的我来讲是个挑战,尤其是在很大的场合,万一断片了会让大家看笑话。


实际上他就是要训练我,就是要接上这个传承。因为当你过度依赖了文字和口耳传承的话,直接传承就会不显现,就不会打开,这是很奇怪的。比如过去我们都是走路,所以脚力特别好,走几十里路没问题。现在我们天天坐车走不了几步路,突然让你走路就会很困难,一个道理。所以,直接传承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承,往往很多时候我们灵光一现,靠的就是直接传承,只是我们不自知,不自晓而已,我们不知道这个叫直接传承。


所以,实际上任何一门学问学好了,学得精,很多时候是靠这个传承,这个传承是隐性传承。文字和口耳是显性的传承。如果我们用两个字去形容中国文化或中华文明,一个是显性文明,一个是隐性的文明,这背后就是阴阳,有显一定会有隐,有阴一定会有阳,所以传承也是这样。当我们清楚了传承的三条路径之后,我们的学习就方便多了,去图书馆看书进行文字传承,去跟师学习进行口耳传承,还有一个谁都管不了,但谁又都能管的直接传承,就靠大家的心,靠大家对古圣先贤恭敬的心、至诚的心。


所以为什么在子思的《中庸》里面讲“诚则明 ”,诚就是诚恳,你真正诚到极致了,就明白了,诚就是打开隐性传承的钥匙。比如你对张仲景很至诚、恭敬,为什么我们要读《伤寒论》原序?这也是我读博时的导师强调的。我们都读到博士了,还要去好好读这个序,在序里面就讲了张仲景为什么要写《伤寒论》的原因,他的心就在里面,所以会有“感往昔之沦丧,伤横夭之莫救,乃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。当你去读《伤寒论》原序,往往就会被它打动,当你诚心去读,跟张仲景就链接上了。这是我们讲的传承学问的三个路径,只有通过这三个路径,我们才能真正学好《伤寒论》。



三、透过不断地学习,去找寻信心的入口


当然,首先你要对《伤寒论》感兴趣,尤其现在有这么多的学问,中医经典就有四大部,同时《伤寒论》中确实也有难学的地方,所以确实是个挑战。或者用另外一个词,你要对《伤寒论》有信心,这个又是决定性的。你能否把三条路径都用在《伤寒论》上,取决于你对它有没有信心。我们如何对《伤寒论》能产生兴趣、信心?实际上又离不开我们去“读”书,或者因为我今天在这里的分享,你也能开始对《伤寒论》产生兴趣,总之这个机缘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产生。


就我自己来说,在大二或大三的时候,一天去图书馆随意翻杂志,应该是看到了一本《浙江中医》杂志,上面转载有一篇《名老中医之路》,讲了吴棹仙老用经方的三则医案,今天我还能记住其中的两个。之前我在很多场合分享自己为什么能喜欢上《伤寒论》,并且一直能走到今天的原因。考研时我就选择了伤寒方向,我们78级,分六个小班,要从中选五位去南京实习。南京中医学院是“老五院”之一,而且那里有很多顶级的老中医,所以大家都想去,我后来被选上的原因就是凭《伤寒论》。


当时看吴老的医案,其中一个讲某位病人已经穿衣待殓,那时吴老年纪不大,他跟病人家属说还要再看看。虽然病人已没有呼吸,但胸口还是热的。问了下家属情况后,判断为喉痹,喉头水肿,呼吸道堵塞而产生窒息,但病人还没有完全死亡。那时看到人没有呼吸,手足冰冷,就只能开始准备后事。当时吴老拿着锄头去房后挖到了半夏,大家学《伤寒论》,在少阴篇里有个苦酒汤,就是用十四枚半夏放进没有蛋黄只保留蛋清的鸡蛋壳中,然后再倒入苦酒(米醋),将蛋壳放到铁环上加热,煮沸后,撬开病人牙齿,慢慢把汤灌下去。不一会儿,病人便苏醒得救。当时看到的这个医案,对我冲击很大。


如果我们仅仅看条文,“少阴病,咽中伤,生疮,不能言语,声不出者,苦酒汤主之”,也看不明白,只是觉得很稀奇,总感觉有些天方夜谭的意思。但当你突然看到这个案例,活生生把一个准备放进棺材里的人救活了,你说震撼不震撼?这么简单的一个药和方子,当时我就大为震撼,感觉《伤寒论》这么牛啊!像四逆汤就更不得了了,透过吴老的案例你就知道这是真实不虚的,真是能够起死回生。当这个苦酒汤下去之后,就把喉头水肿迅速化解掉,呼吸道一通,人就苏醒过来。还有一个案例,就是用附子泻心汤。我希望大家都能去看一看《名老中医之路》,里面很多都是伤寒的大家。


看了吴老的医案,让我对《伤寒论》产生了兴趣,也就是从此开始去读和背《伤寒论》。虽然读了就忘,但忘了再读,就是反反复复去读,然后把整本教材都背下来。那时我们用的是第五版教材,还不是太厚,今天的教材可能就背不下来了。


说回到当时去南京的实习选拔,就是校领导来考察我们,要谈谈学中医的体会。而我就讲了自己学《伤寒论》的体会,当时讲了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”,这个方子用的茯苓量很大,我就讲了如何去煎煮以及对这个方的认识体会。那时我们的秦家泰老是医疗系的副主任,他教《伤寒论》,秦老一听这个学生对《伤寒论》这么熟,讲的有些地方一般人不会去注意。在这个方中,茯苓需要先煎煮,它是治疗下焦的水饮。或许就是因为讲了这个方子,我就得到了秦老和其他老师们的认可,最终去了南京。最后在中南五省统考中,我考了广西第一名,其中《伤寒论》我考了97分,差三分就满分。实际上,是《伤寒论》成就了我以及自己的今天。另外我的第一个师父李阳波老师,也是长于《伤寒论》。所以后来我读硕博,都是伤寒方向,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是用经方。《思考中医》的副标题是“《伤寒论》导论”,实际上就是我跟师学习《伤寒论》的感受和体会。


所以往往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事件,你就会对它产生信心,因为这个信心,就促使了你会钻进这门学问。没有信心和兴趣,你是很难坚守几十年如一日,因为这个学问的深入是需要时间的。确确实实,随着学问的深入,也会遇到很多困顿,你必须要去克服。透过今天的分享,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生发出真实的信心,也就是说能否达到“我此生就交给它了”。当然今天不用着急去表态,我们透过不断地学习,就是在寻找这个入口,这个信心点。因为说不定就是某句话、某个事,总之就是各种的机缘,反正我们留心就是了。因为任何一门学问都需要你有足够的信心,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。





四、全身心投入进学问当中,从熟读和背诵开始,在用上收获信心


今天上午我去拜访了一位跟我的专业完全不一样的老师——郑皆连院士,他是路桥的专家,83岁。我一直想去拜访他老人家,每次回南宁都是匆匆忙忙没有机会,今天终于有机会去拜访。之前就是郑老让我报院士,但我自己知道不够条件并且也不是走这条路的人,所以我总觉得要当面感谢下郑老。他老人家在世界的路桥领域可谓是大名鼎鼎,我们都知道的赵州桥,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、单孔跨度最大的一座石拱桥,有1400多年的历史,卢沟桥有800年。过去建造拱桥,是由桥面下的结构把桥体支撑起来,像赵州桥的跨径没有那么大,还可以采用这种技术,但是像一些跨江等大跨径的桥梁,就无法采用这种结构。所以郑皆连先生就思考,能否通过在上方的牵引,来解决桥体大跨径的问题,从一个想法然后付诸于实践,首创中国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新工艺。所以郑先生报院士很顺利,一次就通过,因为成绩太凸显。由他主持建造的广西省内的几座桥,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,像天峨龙滩特大桥跨径超600米,比国外同类型的桥跨径提高了200多米。



我很好奇,问他是怎么实现的,他说“这个需要悟性”。因为建桥是一个现代科学的事情,他却讲了一个很传统的词语,那什么是悟性?他也没有讲太清楚。因为今天下午我想讲这方面的内容,所以我问他,“你心里面会不会有突然灵光一现的时候?”他说“是”。在桥梁的设计过程中,要解决很多风险因素,要善于去发现这些问题,别人看不出的,你要能看出来。你说这是直觉,是灵光一现,有没有可能有个“声音”告诉了他?这是完全有可能的,总之他特别强调悟性。那这个悟性对于中医人来讲,我们就更加熟悉了,学中医很需要有悟性。



他还说了一点:“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,甚至要到发疯的程度”。当进入到那个状态之后,用他的表达:“把眼前所有的东西拿光了都不知道”。就是说太投入了,眼前的茶杯或者包被拿走了都不知道,完全进入了真正忘我的境界。这个确确实实对于每一门学问来说,你要想走得深,这是必须的。这也是我们听起来很惭愧的一点,我们没有做到并且差得很远。所以任何学问都需要这些东西,当然我没有详细去问他老人家,对于路桥的信心是怎么产生的等等,在这些问题背后,肯定都会有故事。



在这个基础上,当我们下决心要学习《伤寒论》,首先一定要熟悉它,我们要去熟读和背诵这些条文。实际上,在我们学习伤寒的第一阶段,就是熟悉,因为在熟悉之后,我们才可能谈得上运用。像刘渡舟老对我的影响很大,特别是他讲的“抓主证,识病机”。因为今天我们在临床的过程中就会知道,病人会说很多,从头说到脚,能说出很多症状,可能最后就把我们医生搞蒙了,搞糊涂了。



为什么在临床中,有时我们的中医大夫很难下手?在开场前和振宇校长交流了下他临床的感受,就是我们要解决次第问题。另外一个层面,尤其是我们学习《伤寒论》第一个阶段,就是如何在一堆的证里面,抓住并拾取到那一个主证,然后再用某一个方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方证相应这样的方法,这也是《伤寒论》学习很重要的一个阶段。病人讲了一大推,你如何突然就能链接上?你凭的就是对《伤寒论》的熟悉。为什么突然间就知道要用小柴胡了?因为你对小柴胡等这些条文烂熟于心,像第96条“伤寒五六日中风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嘿嘿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……小柴胡汤主之。”



你碰到一个胸胁苦满,往来寒热,嘿嘿不欲饮食,又心烦喜呕……你用小柴胡汤,肯定就没问题。但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,所以又讲“有柴胡证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”不需要全部都有。就是在这一堆里,抓取某一点——所谓的“主证”,你就去用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沉醉在经方里,就是因为你只要用对了,它就会很灵,会特别灵。为什么用对了可以起死回生?像苦酒汤,那么简单一个方,把一个准备入殓的人都拉回来了,那是不可思议的。但是如果你对《伤寒论》熟悉了,在走进临床之后确实能遇到很多这种“不可思议”,会给你反馈。这就是学与用结合起来之后,你的信心自然会增长。开始的时候可能你会有意识地去找这个信心,要把这个信心培植起来,当你进入临床且有疗效之后,病人就会给你信心。



我的另外一位老师邓铁涛老,大家应该很熟悉,我们都称他为中医界的泰斗,他讲“读经典,做临床”,不但要这样,而且还要早临床。中医相比西医,确实有不一样的学习方法。西医必须在毕业之后,才有临床的条件,但是中医所有的“检查设备”都是随身携带的。我经常讲,“中医的120”——针刺,是随身携带的,急救特别方便,很多时候瞬间就把许多大问题解决了。而且“中医的120”,几秒钟就来了,没有堵车的问题。我们以后专门找个机会跟大家分享,在《伤寒论》这个体系里面不仅有理法方药,还包含有理法方针,在六经辨证的框架下很适合用针。



中医你去望闻问切,这个诊断就出来了,尤其当你对《伤寒论》很熟悉时,你去链接下经典,诊断很快就能出来。举个例子,有次我治疗一位肾结石的病人,结石较大,疼痛并伴有尿血等。遇到结石的情况,我们很容易一跟头就栽在结石里面,就想用八正散、五苓散等等去化这个结石。所以古人就讲“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”,不要着急下手,而要问详细。像这位病人就讲他还有咳嗽,晚上也睡不好,会拉肚子,这三个证一出来之后,我迅速就想到猪苓汤的条文。“少阴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呕渴,心烦不得眠者,猪苓汤主之”。咳嗽,下利,不得眠,这位病人都有,这个条文就是为这位病人的证写的。当时我心里就清楚,应该用什么了,也知道用下去一定会有好消息。就把猪苓汤原方开了,当然你也可以说它具有“滑石”的作用,但方子里仅仅就是一味滑石。方子开出去没几天,病人复诊告诉我,“石头出来了,所有的问题都好了”。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就知道张仲景不欺人,他讲的都是大实话。



透过这一个个案例你就知道,为什么我们对《伤寒论》一定要熟悉它。有时候病人给你讲一大堆,你马上就知道这是个五苓散证,这个是小柴胡汤证……《伤寒论》就是这么一步步学起来的。我们或从一个桂枝汤用起,或从桂枝麻黄各半汤用起,都有可能。首先你在学了、背了之后,一定就要去找“对象”。包括宿舍里面的同学,谁不舒服了,你就要开始试一试。开始谁也不可能一试就准,大家要有这个心理准备。但中医就是这样,不要五年学出来,才懵懵懂懂去看第一个病人,去开第一张处方,那黄花菜已经凉了。学中医,我们一定要上午学了这个方,下午我就想用它,你要有这种心。



五、想学好中医,要有主动“叩门”的精神


中医讲医不叩门,但这是对大医讲的,过去我们半夜三更都要去叩门。我在留校后去一附院过临床关的时候,只要病人肯吃中药,让我怎么做都行。病人说药苦,我马上下楼去小卖部买包白糖放在他床头,药苦,吃点糖,病人就不好意思不吃了。在那个年代,病人有权利说不吃中药,而去吃西药。只要是我管的病人,都不好意思说不吃中药,尽管有没有可能最后他把中药倒掉,那我就不知道了。因为只要病人提出来要求是我能做到的,都满足他。



我们那个年代是帮病人熬药,因为有些经过药房或煎药房熬的药,我们认为达不到效果。那时熬药烧煤,需要煤票,因为我们这群年轻医生对于病人的付出,把护士和护士长都感动了,护士长帮我们找煤票。我们那个时代病房可以有明火,我们就在病房过道的煤炉上煎药,现在听起来是天方夜谭,肯定不允许了,但那时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。你说不叩门?我们天天去“叩门”,就是为了让病人能吃我开的中药,从中得到印证,中医到底有没有疗效。总之,你这个信心不是白来的,就是通过这一件件事儿,你死皮赖脸也好,还是其他,就是这样磨出来的,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。



咱们同学们到大三、大四了,大家开始看病了没有?在这个阶段看病,我希望大家不要“变化”,用猪苓汤就纯粹用猪苓汤,用小柴胡汤就纯粹用小柴胡汤。你要变化,像小柴胡汤,有七个“或”,就按照它的或然证去加减。因为现阶段,我们还没有达到能自然地去化裁,另外你也要知道经方的魅力。不是说经方不可以加减化裁,而是你要知道经方的威力和魅力,必须原汁原味去用它。过了这个阶段,三五年之后你就可以化裁,当对它已经没有疑惑且了然的时候,你再去走第二步、第三步。总之,在第一步,我希望大家都能原汁原味地用它,这样我们对于每个方的认识可能更到位。



实际上,到了大三大四都没有去用真的有些晚了,大家不要害怕。苏东坡有句话:“学书者纸费,学医者人费”。所以我始终强调,做医生你有再大的名气,治好再多的病人,你都不可以有丝毫的骄傲或者傲慢。你今天取得的疗效和成就,是以很多没有疗效的病患为代价的。过去讲一将功成万骨枯,同样一个名医成就的取得,就如苏东坡所讲的“学书者纸费,学医者人费”。所以你有了再好的医术和地位,成了再大的名医,都没有丝毫的资格去骄傲,否则你对不起那些没有治好的人。



我记得在第一个学期上中药课的期间,一天我母亲发烧,我给她熬姜汤。母亲告诉我她不能吃姜,当时我就说:“我是医生,还是你是医生?”尽管那会儿我才大一。她不出声了,我就把姜拍碎,煮完给她喝。喝完大汗淋漓,我顿时就慌了,母亲还安慰我不要慌。医实际上就是这样学出来的,特别是中医必须要这样。如果不这样,你大三大四,一个生姜汤、姜糖水、葱姜汤都还没用过,那真是要考虑转行。为什么我们很多同学在中医院校学完后,有一大批人转行?甚至还有一大批,虽然是中医的身份,但是却用了西医的东西?就是我们在中医上找不到感觉,我们没有感觉。



这个感觉怎么才能来?像谈恋爱,也得五次十次接触之后,才能有感觉。实在没有感觉,就得换一个。中医更加需要这样,你在临床上才能找到感觉。都说这个方子好,这个药如何如何,说得天花乱坠,你怎么样找到对这个方子、这味药的感觉?就是要去用,而且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用。近水楼台先得月,你的家里人首先要用上,你的周边朋友等等,都要想办法。你开始就想坐在那里成为一个大医生,那你这辈子就没希望了。学以致用,不这样的话,中医是很难学出来的,我希望日常教学的时候,在这方面要多鼓励大家。当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,因为中医普通的这些方子,我们用常规的量是安全的,不会有太大问题。像针,我们可以先用起来等等。这样可能我们就会在这门学问里找到感觉,能够真正地从内在生起信心,然后再一步步往下走。



当然,就伤寒这门学问来讲,我们刚讲的是一个“初阶”。还有第二个层面,《伤寒论》里面还有很严谨的次第。病人陈述了一大堆问题,你究竟应该怎么办?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找不到感觉,摸不到方向,病人来了解决不了问题,你慢慢就失去信心了?因为你不知道如何下手,而《伤寒论》这门学问恰恰就告诉你该怎么下手。因为我们有表里的次第,有六经的次第,表没有解,一定不能攻里;表没有解,一定不能够温里。所以你就从这一大堆病人陈述的信息里用自己的“搜索引擎”搜一搜,他有没有表的问题,有表一定先去解表,有太阳一定先去治太阳。太阳的问题解决后,可能其他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。没有解的时候,你再去治其他的问题。当然除了次第之外,其他还有,今天时间有限我就不展开了。



我们用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,大致地跟大家从我能够感受到的层面,分享了做学问所涉及的传承大概有哪几个路径,然后我们怎样契入《伤寒论》这门学问,怎样开始运用它,怎么找到感觉。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大家产生一些作用,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立志学好中医,用好中医,传承好中医。因为今天我们讲到了传承,一定有某种力量在这里,我希望这种力量也一定能够帮助你们,护持你们,走好中医的路。中医确实是一门太了不起的学问,我们既然去学了,就一定要学好,一定要学出味道,学出感觉来,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人生。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





附:师生问答环节


同学一:刘老师您好,我想问下今天的药材没有以前那么好,那么对于很多方药,是按照原方原量,还是要进行适当地加减?


刘力红老师首先要告诉你为什么要用原方原量。我们“干背”《伤寒论》是一种方法,但你用过一次,给你反馈之后,你就不用去背了,一辈子都会记住它,所以这个也是帮助大家记忆的一个方便。比如你用小柴胡汤,你就按照这个比例去用,柴胡是半斤(24克),黄芩是三两(9克)……而不要不相信它。只要你用得好,不管量大量小,都会给你回馈。你不要怀疑,是不是用少了没有效果?不是的,经方确实有它不可思议的地方,不是量大量小的问题,而是你要用对了。用对了,用量小有效果,用量大也有效果。首先你就要打消七上八下的心,等你未来到我这个阶段,你想怎么用就能怎么用。柴胡我用24克,其他像黄芩我用9克也好,15克也好,这是你“随心所欲”的。但是在你目前的阶段,就按照柴胡、黄芩、人参、半夏等等的原方原量去用,这个方子你就能记下来了。当你开了三次、五次,小柴胡汤的用量不就很清楚了?如果不去用,那原来的剂量你永远记不住,所以这也是一个记忆的方便。


同学二:刘老师您好,我现在读大二,本学期还没有开设《伤寒论》的相关课程,但自己先阅读了《伤寒论》,并结合了陈修园的注解。但自己读的不多,对条文里讲的一些内容理解起来很困难,像“伤寒八九日”,或者六经传变“伤寒一日,太阳受之……伤寒二三日……”等等,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日数与六经的传变?


刘力红老师它的内在实际上就告诉你,一日太阳、二日阳明、三日少阳、四日太阴、五日少阴、六日厥阴,这是一个次第。当说八九日还在太阳,就是讲并不是这个传变第二天就到阳明了,第三天就到少阳。通过伤寒八九日,还有中风等等,你就这知道这个问题八九天,甚至一个月、两个月可能都在太阳。关键是要“观其脉证、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,而不是拘泥于日数,如果这样读书就读死了。


同学三:刘老师您好,我现在读大四,正在学针灸。《伤寒论》里有一条:“反烦不解者,先刺风池、风府,却与桂枝汤则愈”。那么针刺和药物如何配合,是先针刺再用药,还是先用药再针刺,二者如何结合?


刘力红老师实际上《伤寒论》里讲得已经很清楚了,像第八条:“太阳病,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以行其经尽故也。若欲作再经者,针足阳明,使经不传则愈。”你刚才讲的是第二十四条:“太阳病,初服桂枝汤,反烦不解者,先刺风池、风府,却与桂枝汤则愈”。说明可以先服药再用针,也可以先针刺再服药,可不可以针刺和服药同时进行?一样的,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“先后”,没有什么“井水不犯河水”。但是有一条,我们从学针的角度,你要充分知道针的疗效,这个时候你最好不用药;你要充分知道药的疗效,最好就不用针。这时要严格地执行“井水不犯河水”,如果不这样,你永远不知道针刺的边界有多大,药物的边界有多大。针能够达到什么,药能够达到什么。等你的针刺很有把握了,药也没问题了,这个时候你怎么去搭配都没有问题,因为你很清楚了。所以在某个阶段,或在某个病人身上,你要充分地了知这个针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,如果这时你再加上药,如何知道这到底是针的作用还是药的作用?


同学四:刘老师您好,我现在读研三,我想问下《黄帝内经》和《伤寒论》之间有哪些联系?因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,有些老师对我们讲《黄帝内经》所在的是一个更高的思维层面,它是一个“经”的理论体系。而《伤寒论》,似乎只处在一个“论”的层面,所以我想问您对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看法。


刘力红老师你看过我的《思考中医》吗?我推荐你去看看这本书,因为在《思考中医》里就讲了两者的关系。能提出这个问题,说明你还是阅读了一些儒释道的内容,对经和论有这样的认知。就《伤寒论》来讲,确确实实我们讲它非常了不起,大家可以看前几天我在广西图书馆的讲座直播回放。我在这次讲座中,就讲了经与论的关系,另外还谈了《伤寒论》为什么作为“后起之秀”,能够成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原因。实际上作为《伤寒论》,我们觉得它的影响甚至超越了《黄帝内经》,用现在的词语“点击量”,《伤寒论》是要超越《黄帝内经》的。因为《伤寒论》融汇了医经医学和经方医学这两家的内容,所以它是“亦经亦论,亦论亦经”的一部典籍。为什么《伤寒论》能够对后世产生这么大的影响?原因也在这里。


如果按照传统的说法,经主要是谈理,讲体,中国文化讲理事和体用,经是偏重于理和体。论,偏重于事和用上面。所以你看《伤寒论》,什么方治疗什么病,像桂枝汤,“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,阳浮者,热自发;阴弱者,汗自出……”它讲的很多是事,但事里面含有理。像桂枝汤,讲发热,汗出,恶寒,脉缓就行了,为什么要讲“阳浮而阴弱”?这个讲的就是理。所以它是透过体达用,透过理去显事,它是以事的形式出现的,但是里面隐含有很深的理。所以《伤寒论》是个“亦经亦论”的典籍,这也是它影响特别大的原因。


同学五 :刘老师您好,我是一名大四的学生,现在有些茫然。很多同学说在实习的时候,要把精力投入在考研的准备上,我想问如何平衡好实习和考研的关系?在我们的职业道路上,是否一定要去考研?


刘力红老师首先你要放松下来,太过紧张就只能人云亦云,只能听别人“摆布 ”。人家说规培好,你就规培;人家说考研好,你就去考研。我们为什么说诚则明?最可靠的是自己的心,你要听从内心的召唤。因为只有这个心才能让你踏实,否则我们一辈子都会在纠结的路上。比如你考上了研究生,又觉得当初不考就好了,某某没考研也怎样怎样,那么我们一辈子就会深陷在这个选择和纠结里面。所以刚刚我根据你的站立姿势,觉得你要先放松下来,然后慢慢地让自己感觉到内心深处还有一个声音,要慢慢地听它的召唤。


我为什么让大家读《伤寒论》的原序?为什么我们学医的时候要读希波克拉底的誓言?就是我们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医。我经常跟大家讲,我们学医一定不是为了混口饭吃,如果你是为了混口饭吃找个工作而去学医,一方面你学不好,另一方面你对不起医学这个神圣的事业。我们学医一定要做到“上以疗君亲之疾,下以救贫贱之厄,中以保身长全,以养其生……”《伤寒论》的原序,就是一个座右铭,它就是在时时地提醒我们学医的真正动机是什么。如果我们把这个心放错了地方,就一定要摆正回来,摆正之后这个内驱力才会生起来。也就是说,我们与古圣先贤相往来,就是我今天讲的隐性传承才会到你身上,你才会有力量。


没有力量,我们的人生是走不下去的,这个力量一定是内在的力量。其中很重要的,是如何跟古圣先贤相往来,怎么链接上这个隐性的传承。首先你要端正自己学医的动机,这个动机明白之后,其他就不重要了。经常有人说,现在院校的教育怎样怎样有问题,但我跟他们说:“我也是院校出来的”。如果你认为我中医学得还不错,那我也是院校出来的。你不满足于院校,可以去江湖上寻师。凡事事在人为,不要让事把人拘住。如果实在要去规培,那么规培又有什么不好?现在的中医,如果你不了解西医,你是很难适应这个时代的。因为现在的语境就西医,老百姓也是问你西医的东西,中医讲阴阳,没几个人听。透过规培,你对西医有系统的认知,对中医是有帮助的。只要内在的中医的这颗心不灭的话,什么都是好的,所以不用去纠结。如果你内心就不想读研,那就不去读,不行就不去三甲医院,自己开诊所也一样,将来走这条路或许会更宽。像在我们同有三和系统,学三个月的手法,然后开工作室,就能养家糊口。因为三个月学出了感受,用手法可以解决问题,只要能解决问题,你在哪里都能生存下来。所以不要被这些东西把自己拘住了,影响自己。


同学六:刘老师您好,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。我在读《伤寒论》第十二条“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。阳浮者,热自发;阴弱者,汗自出”,读到“阳浮”的时候,想起之前读一位老师的论文:“内阳外阴 ”,阳浮是发热能理解,但“阴弱者,汗自出”,阴弱如何理解?我理解这个意思是讲阴为固守汗液的气或能量,它弱了,汗就多了……但似乎阳气才是固摄汗液的力量,而不是阴,不知道我这么理解是否正确?


刘力红老师它一边讲了“阳浮”,一边讲了“阴弱”,肯定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对性。你为什么讲阴不能固守?往内收的叫阴,往外散的叫阳。为什么我们讲“内阳外阴”?如果阳都在外了,又往外散,往外发,阴本来是内收的,又在内,这两者是不是越来越远,阴阳就离绝了?只有阳在内,阴在外,阴在往内收,阳在往外散,这样就交合起来了,这才有阴阳交感,它是这样一种安排。既然阴往内收的状态,它的力量弱了,是不是就汗多了?你的认识没错,为什么你觉得有问题,你要去找原因,通过一个突破点找到自己的问题。为什么自己会否定自己,可能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没有那么通透。你本身的回答是正确的,只是你没有和这个根连上,没有跟这个理贯穿起来,所以你就觉得有点不稳,有些疑惑,当你贯穿起来的时候就没问题了。


同学七:刘老师您好,我是一名大四的学生。目前在上一门课程——《中医基础与临床运用》,课上老师用很多《周易》的内容来解释《黄帝内经》,刚刚您好像也提到《黄帝内经》与《伤寒论》涉及到一个理与事的关系,那么《伤寒论》和《周易》之间是否也存在某些关系,或者说想学好《伤寒论》是否也需要运用到《周易》的知识?


刘力红老师对于这些问题,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解答,也就是说如果让你来回答,应该怎么答。实际上我可以很简单地回答你,为什么我们古人也好,今人也好,都在讲《周易》,讲医,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。《周易》是讲什么的,或者它是以什么“语言”来表达的?你讲的卦象是什么,根本的象又是什么?是阴阳,而中医同样也是讲的阴阳,那你说两者相不相通?我们经常提出一个问题,但没有很好地去琢磨,实际上在知识储备上,我跟你是差不多的,我也没有比你多读多少书。既然两者都有联系,《周易》最基本的就是阴阳两个字,一个阳爻,一个阴爻,构成八卦,构成六十四卦,在这里面变化。


对于中医来说,阴阳者天地之道,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……”就是讲阴阳的变化,所以这两者在阴阳的层面就是讲的一件事情。既然是这样,当我们在中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去研究下《周易》,说不定突然间我们就对某个东西明白了,这完全是有可能的。同样,《周易》你有不明白的也可以研究下中医。从理上来讲,它们就具有相通的地方,是一个事情,从事上来讲它们又不一样。至少在这个层面,你就解了这个困惑。


(全文完)


刘力红:略谈《伤寒论》的学与用…
DATA:2025/3/26 15:59:46
中医教你如何判断是什么体质?
DATA:2025/2/24 16:17:51
五个泻心汤的用法
DATA:2024/12/17 9:12:22
《伤寒论》中治失眠方子汇总
DATA:2024/12/10 15:50:15
夏枯草
DATA:2024/11/22 11:18:47
倪海厦:预防肝病最好的处方,详…
DATA:2024/11/22 11:10:47
六经经方的加减运用
DATA:2024/11/8 9:29:54
庞龙(实战伤寒论):六经辨证与…
DATA:2024/11/8 9:25:55
为什么看了很多名医,都调理不好…
DATA:2024/10/15 8:35:03
如何看待中医不同的流派?
DATA:2024/5/31 8:12:07
龙生龙,凤生凤,职业取向这事儿…
DATA:2015/8/20 8:59:08 Hit:3696
弟子规——教育孩子的目的
DATA:2015/4/30 8:09:54 Hit:2717
人是教得好的
DATA:2015/4/15 15:56:00 Hit:2617
传统文化入门课
DATA:2015/4/15 16:03:54 Hit:2607
别让错误的信念阻碍你的前进!
DATA:2015/4/15 15:51:30 Hit:2409
  • 联系电话:152-8737-8743
  • 联系传真:
  • 联系邮箱:253739241@qq.com
  • 联系地址:南沙镇学府路

缘 起 | 特别声明 | 关于我们 | 备案号:公益网站

郑重声明:凡本网站内课程、文字、图片、视频资料等内容,均源自网络,若有侵权,请告之,马上下架。转载者,功德无量。

Mr Xia 个人网站|专注于人性的教育,直指人心! 百度统计

  •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
  • 技术支持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
  •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