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中医CT学·舌诊
1、中医CT学在中医学中的意义
注:CT就是检查,即中医的“望闻问切”
仲景见侍中王仲宣,时年二十余,谓曰:“君有病,四十当眉落,眉落半年而死。”令服五石汤可免。仲宣嫌其言忤,受汤勿服。居三日,见仲宣,谓曰:“服汤否?”仲宣曰:“已服。”仲景曰:“色候固非服汤之诊,君何轻命也!”仲宣犹不信。后二十年果眉落,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。终如其言。 --《针灸甲乙经序》・皇甫谧
翻译:张仲景遇见侍中王粲(字仲宣)时,王粲才二十多岁。张仲景对他说:“您患有疾病,四十岁时会眉毛脱落,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去世。”并让他服用五石汤来避免。王粲嫌他的话不吉利,虽然收了药汤却没有服用。三日后,张仲景又见到王粲,问道:“服药了吗?”王粲答:“已经服了。”张仲景说:“看您的面色和脉象,根本不是服过药的样子,您为何如此轻视自己的性命啊!”王粲仍然不信。二十年后,王粲果然眉毛脱落,再过一百八十七天便去世了。最终结局完全如张仲景所言。
总结: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
--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
翻译:疾病已经形成了才去用药治疗,祸乱已经发生了才去想办法治理。这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,战斗开始了才去铸造兵器,难道不是太晚了吗?
根据患者一系列的具体表现,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通过疾病的本质,干预外在的表现
2、中医看舌头
脏腑,寒热,痰湿,淤血等
(1)舌的诊断位置
(2)舌色
舌象 |
图例 |
表症 |
表现 |
正常人的舌象 |
|
1.淡红舌,薄白苔 2.边界清晰流畅无齿痕 3.舌面完整,不燥不滑 |
|
舌淡 |
|
1.舌干→血虚 2.舌苔湿润→阳虚→舌胖大 3.舌淡、舌边更淡、甚至橘色→肝血虚 4.【重要比较】舌边: I.颜色改变:肝 II.形状改变:脾 |
血虚-血的量及质不足症状表现:面白无华或萎黄、唇色淡、头晕目眩、心悸、失眠、手足发麻等;而血虚体质的人,在饮食消化方面,一般胃口不强,在大便方面多有燥结;女生若有血虚体质,往往会有月经量少,甚则经闭的问题。 |
红舌:热证的表现 |
|
1.实证:有苔 2.虚证:无苔(剥落苔) 表现:身热口渴、烦躁易怒、暑伤 |
|
深红舌(红绛舌):热 |
|
1.入营血(判定营分症) 2.表现:身热夜甚,烦渴 |
|
紫舌:血瘀 蓝紫舌:寒凝血瘀 |
|
1.表现:皮肤紫斑、皮肤黑斑、面色黧黑; 2.痛证-得温痛减,遇寒加重 |
|
蓝舌、青舌 |
|
寒凝血瘀 |
|
(3)舌质
舌象 |
图例 |
表症 |
表现 |
僵硬舌 |
|
热入心包、中风内风 表现:谵语、中风、口齿不利等 |
|
娄软舌 |
|
体液不足→就是阴虚啦! 表现:咽千口渴、潮热盗汗等 |
【比较】:舌胖大vs舌萎软 舌胖大:阳虚(色淡) 舌萎软:阴虚 |
舌胖大 |
|
湿热:舌正常或红 阳虚水湿停聚:舌淡 |
身热不扬、头身困重、黏腻不爽 |
舌瘦小 |
|
血虚:舌淡(千) 阴虚:舌红 |
潮热盗汗、五心烦热、午后颧红 |
长舌 |
|
热证 |
烦躁易怒、暑伤、谵语等 |
短舌 |
|
寒、阴虚 |
口燥咽干、眩晕失眠 |
(4)看裂痕
舌象 |
舌象描述 |
图例 |
表症 |
表现 |
心性裂纹 |
舌中央裂纹至舌尖 |
|
主病: ・心火:舌红、苔黄 ・心阴虚:舌红、无苔或剥落苔 ・痰迷心窍:舌正常、苔白腻 ・痰火扰心:舌红、苔黄腻 ・心气虚:舌淡、苔白 |
心悸、心慌、心烦、不寐等 |
全舌性裂纹 |
|
|
①全舌有散布的横裂纹:胃阴虚或肾阴虚 ②浮冰样裂纹:老人阴虚、胃阴虚或肾阴虚 |
|
|
|
|||
胃性裂纹 |
舌中央有裂纹但不到舌尖 |
|
1.胃阴虚 2.胃气虚 |
胀气、反酸、食欲差 |
胃性裂纹 |
舌中央有横性裂纹 |
|
胃气虚 |
|
脾性裂纹 |
舌中央部位之边缘有横向裂纹 |
|
脾气虚 |
纳呆,不思饮食,便溏等 |
肺性裂纹 |
舌尖后面有两道裂纹 |
|
肺阴虚 |
肺痨患者可见,千咳、潮热盗汗等 |
下焦裂纹 |
舌中央部位有裂纹到舌根 |
|
下焦热(肠热或膀胱热) |
膀胱刺激征-尿频、尿急、尿痛 |
心肾不交裂纹 |
舌中央有宽裂纹直到舌尖,裂纹两边舌肿大,中还有小裂纹向外放射 |
|
肾阴虚有热而影响到心 |
心烦失寐、心悸不安、眩晕、耳鸣 |
(5)特殊舌
舌象 |
图例 |
表症 |
抖动舌 |
|
脾气虚 |
歪斜舌 |
|
内风(中风) |
齿痕舌 |
|
脾气虚 |
芒刺舌(热)vs凹陷舌(寒) |
|
芒刺舌的点状凸起为热,大的点状凸起是热而血瘀) |
(6)舌苔
舌苔的形成:舌苔是指散布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,由胃气向上熏蒸胃中谷气、食浊,凝聚于舌面而形成。正常的舌苔,一般是薄白均匀、干湿适中,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。
舌象 |
舌象描述 |
图例 |
表症表现 |
薄苔 |
见底: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 |
|
疾病初起,如风寒、风热感冒轻者;也可见正常人舌象 |
厚荅 |
不见底: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 |
|
邪盛入里损及胃气,或内有痰饮食积如胃胀、胃嘈杂、消化不良等 |
滑荅 |
水分过多,扪之湿滑,甚者伸舌欲滴 |
|
痰饮、水湿,因寒湿内侵;阳虚水泛。如水肿、风湿病、四肢困重无力、皮肤湿疹水泡等 |
燥荅 |
舌苔干燥,望之干枯,扪之无津,甚则舌苔干裂 |
|
津液已伤,如缺水脱水;因痰饮、瘀血内阻,阳气被遏,津液输布障碍而不能上承舌面而见燥苔,如口千不欲饮 |
腻苔 |
苔质颗粒细腻致密,融合成片,如涂有油腻之状,紧贴舌面,揩之不去,刮之不脱 |
|
主痰饮、湿浊、食积;如倦怠乏力,四肢困重,头脑昏沉等 |
腐苔 |
阳热有余,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,聚积舌面 |
|
腐苔内痈或邪毒内结;如急性胃炎、宿食不化、食道反流症等 |
(7)舌苔(色)
舌象 |
图例 |
表症表现 |
白苔 |
|
苔薄白而滑:苔薄白而滑,多为外感寒湿,或脾肾阳虚,水湿内停苔薄白而千:多由外感风热或凉燥所致 苔白厚腻:多为湿浊内停,或为痰饮、食积 积粉苔:瘟疫或内痈等病,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|
黄苔 |
|
苔黄腻:主湿热或痰热内蕴,或为食积化腐,表现为湿热上火,头面部油腻,痤疮、毛孔粗大,牙痛、口臭等 苔黄燥:邪热伤津,燥结腑实表现为腹痛、粪质干硬或粪水臭、便秘、皮肤粗糙等 |
灰黑苔 |
|
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,多在疾病持续一定时日、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出现。表现如上热下寒,尿毒症或恶性肿瘤等慢性病
舌见黑色,水克火明矣,患此者百无一治 --《敖氏伤寒金镜录》 |
(8)舌下脉络
舌象 |
图例 |
表症表现 |
正常舌下络脉 |
|
位于舌系带左右两侧各有一条纵行的大络脉,称为舌下络脉。正常情况下,其管径不超过2.7mm,长度不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连线的3/5,颜色暗红,无分支和紫点。脉络无怒张、紧束、弯曲、增生,排列有序,绝大多数为单支,极少有双支出现。 |
异常舌下络脉 |
|
・舌下络脉短而细,周围小络脉不明显,舌色偏淡---气血不足 ・舌下络脉粗胀、分叉,或呈青紫、绛、绛紫、紫黑色,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络---血瘀 |
舌下络脉的变化有时会早于舌色变化,故舌下络脉是分析气血运行情况的重要依据。 |
3、中医CT学总结一览
气血 |
舌 |
症状 |
调养防治 |
气虚 |
裂纹舌(舌体) 抖动舌(脾区) 齿痕舌(脾区) |
形体消瘦或偏胖,面色苍白,气短懒言,体倦乏力,常自汗出,动则尤甚等 |
人参、黄芪食疗 切忌过劳 |
血虚 |
舌干 舌淡、舌边更淡、甚至橘色(肝区) |
面色无华、头晕目眩、健忘失眠、女子月经不调等 |
红枣、枸杞食疗 充足睡眠 调畅情志 |
阴虚 |
舌瘦小 短舌 萎软舌 裂纹舌(舌体) |
头晕耳鸣,失眠多梦,健忘,腰膝酸软,性欲亢奋,遗精,女子经少或闭经,或崩漏,形体消瘦,咽千口燥,潮热,五心烦热,盗汗,颧红 |
黑芝麻、黄精 切忌房劳过度 |
阳虚 |
舌苔湿润、舌胖大 裂纹舌(舌体) |
面色苍白,气息微弱,体倦嗜卧,畏寒肢冷,全身无力或有肢体浮肿 |
艾灸扶阳 黑芝麻丸 |
实热 |
舌红有苔 长舌 裂纹舌(舌苔) 芒刺舌 |
口渴发热,烦躁易怒 |
菊花、金银花代茶饮 十宣放血、耳尖放血 |
虚热 |
舌红无苔 长舌 裂纹舌(舌体&舌苔) |
潮热盗汗,五心烦热 |
雪梨、枇杷炖制汤饮 切忌辛辣、肥甘 切忌熬夜 |
寒 |
短舌 |
形寒肢冷,喜温,疼痛,屈伸不利,食欲不振等 |
生姜、红糖 艾灸 切忌生冷饮食 |
瘀血 |
紫舌 蓝舌 青舌 |
皮肤紫斑,肌肤甲错,一身诸多痛症,女子月经诸病等 |
当归、肉桂食疗 艾灸 |
湿 |
舌胖大 |
呕恶纳呆、肢体困重、面色萎黄或 虚浮等 |
木瓜、山药食疗 艾灸 切忌辛辣、肥甘 |
热入营血 |
深红舌(红绛舌) 僵硬舌(热入心包) |
高热、身热夜甚、四肢厥冷、神昏谵语,还有昏迷不醒、喉中有痰、气短、多汗、汗出淋漓、言语蹇涩等 |
十宣放血、耳尖 放血 及早就医 |
中风内风 |
僵硬舌 歪斜舌 |
|
艾灸、调畅情志 及早就医 |
上一篇:三、中医基础·五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