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
四种教育 NEWS

相由心生,境随心转,命自我作,福自己求

为什么王阳明被称为一代旷世圣哲?

作者:夏云红  来源:本站  发表时间:2018/10/31 10:52:18  热度:1557℃

 

王阳明(明代思想家、军事家,心学集大成者)

王守仁(1472年10月31日—1529年1月9日),汉族,幼名云,字伯安,别号阳明。浙江绍兴府余姚县(今属宁波余姚)人,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,自号阳明子,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,亦称王阳明。


 


中国历史上,王阳明是能做到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不朽的一代旷世圣哲。

王阳明何许人也,为何让众多豪雄敬佩不已?

 

何为人生第一等事

1472年,一个叫王云的孩子,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书香门第,其父亲是王华。后来,其父亲将“王云”之名改为“守仁”。王守仁,字伯安,号阳明子。所以,大家也叫他“王阳明”。

1481年,王阳明的父亲参加殿试,没想到竟然高中状元,留京为官,担任翰林院修撰。

第二年,他让家人赴京同住。王阳明便随祖父王伦一同前往。到了京城,王阳明开始接受系统教育。

12岁那年,一次课堂上,王阳明一本正经问先生:“人生何谓第一等事?”

先生回答:“像你爹一样,读书登第是也。”

王阳明道:“恐怕未必是读书登第。”

先生反问:“那你觉得何为人生第一等事?”

王阳明说:“做圣贤!”

王阳明的父亲闻之此事,拍桌而起:“狂妄之极。”

 

 

朱圣人之说不符合人性

王阳明满17岁,他父亲挑选了江西一故交之女,然后告诉王阳明:“马上去江西结婚。”

结婚后,王阳明带着妻子回老家余姚。途径广信时,他去拜访了理学家娄谅。“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?”

娄谅答:“朱圣人的书中有答案。”回到老家,王阳明便开始研读朱熹之学。

在那个年代,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。他的《四书集注》是科考指定教材,他的思想被公认为“天下之真理”。

朱熹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叫做“道”。道,就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,洞悉了道,就可以洞悉世间一切。

如何才能悟道?朱熹说:格物致知。

格,就是琢磨的意思——只有不停地格物,与事物亲密接触,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“理”。

21岁那年,读完朱圣人之著作后,他游览杭州虎跑寺时,看见一位僧人正在打坐,据说其已不视不言三年。

王阳明绕着和尚走了几圈,冷不防一声大喝:“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!终日眼睁睁看甚么!”

不知是禅机还是什么触动了和尚,他竟然睁眼“啊呀”了一声。

王阳明盯着他:“家里还有何人?”

和尚答:“还有老母。”

王阳明问:“想念她吗?”

和尚没有即刻回答,良久之后,才满脸羞愧地说:“怎能不想啊!”这句回答,让王阳明陷入沉思。

朱熹把世界分成两块,一块叫“理”,一块叫“欲”。他认为“理”存于万物中,但“理”有一大敌,那就是“欲”。所以“存天理”,就必须“去人欲”。

经历此事后,王阳明意识到:朱圣人之学说不符合人性。

 

 

 

龙场悟道

这两事对王阳明打击甚大,其做圣贤的理想就此破灭。从此,他开始沉迷于五件事:“任侠、骑射、词章、神仙、佛事。”

1499年,28岁的他考中进士,当上了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,从此步入仕途。

后来被刘瑾陷害,贬去贵州龙场驿当一名没品级的驿丞。

贵州龙场驿,荆棘丛生、人烟稀少,王阳明只好栖居山洞,亲手种粮种菜。

此后,他对功名利禄不再挂怀。惟有生死一念,横亘于心。他凿了一副石椁,日夜端坐其中,自誓:“吾惟俟命而巳!”

1508年的一天深夜,一声大笑破空而出,击破龙场山谷的宁静。

王阳明从山洞狂奔而出,大呼: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。”这就是著名的“龙场悟道”。

王阳明顿悟的“道”,是吾心之道,也就是,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“本心”,这一本心实际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原。

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,如感知外物、分辨善恶、判断推理,就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“本心”。

圣人之道原本就存于每个人的心中,故不必向心外去求什么,“吾心即道”。求理于吾心,就是“圣人之道”。

王阳明就此开启“心即理”的心学命题,一门伟大的哲学——“心学”就此诞生。

这门学问,后成为无数豪杰的指明灯,也使王阳明之名超越所有帝王,与孔孟并列,而永垂不朽。

王阳明龙场悟道后,困扰他20年的苦闷迎刃而解,其之心境也顿时豁然开朗,种菜之余,王阳明便开始授课,因俗化导,为民众讲解其心学。很快,朝廷上下就无人不知王阳明了。

 

 

 

王阳明的剿匪与办学

1510年,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。王阳明以心学为本实施开导教化,庐陵县政风民风为之焕然一新。

“心学教化”加“善政辅佐”,后来,王阳明官位一路高升,1516年,他竟然当上了三品大员——都察院左佥都御史,奉命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地。

为何让他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地?因为这四省交界的山区,盛产一种特产——土匪。

上任后,王阳明并没仓促出兵,而是推出了三大举措。

第一:“八府一州”立刻分析以往剿匪战例,摸清山贼详情。这一分析,他发现一个惊人巧合:每次官兵出击,不是扑空就是遭遇伏击。王阳明由此断定:官民之中,必有内贼。

第二:“八府一州”挑选骁勇之人担任民兵,日夜操练。“强化剿匪的武装力量。”

第三:推行“十家牌法”。“每十户人家编为一牌,互相监督,知贼情而不报,将被治罪。”

三策一推,王阳明就准备出手了。

一天,王阳明发布消息:“各军营做好准备,明日将出兵剿匪。”

第二天,大家束装而待,可是等到天黑也不见命令下来。原来,这是王阳明设下的计谋,佯装剿匪,让内贼去通风报信。

官兵与群众中的内贼纷纷上当,一一被王阳明秘密逮捕。

“要么杀头,要么戴罪立功,你们选吧。”这没得选,只有戴罪立功。

于是,在内贼为土匪谎报军情之下,王阳明发起了“漳南战役”“横水桶冈战役”“浰头战役”等平乱战争。

猖獗数十年的山民暴乱,竟在两年内被王阳明彻底平息。

 

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”确保一方长治久安,必须注重教化,以正人心。

于是王阳明一边剿匪,一边兴办学校和书院,讲授心学,所巡抚之地,民风遂焕然一新。

在剿匪与讲学中,王阳明意识到:懂得“理”很重要,但实际运用也很重要。

于是,他在“心即理”的基础上,提出了著名的“知行合一”理论——“未有知而不行者。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。”

不仅要认识“知”,更应当以“行”实践“知”,只有把“知”“行”统一起来,才称得上“善”。

其实很简单,就是说:你明白了一个道理,就应该去付诸实践。明白一个道理后不行动不实践,那就不算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。

实践若符合这个道理,那“知”才算真知。实践若与道理相悖,那“知”就不是真知。

“知行合一”理论,后来影响了东亚无数豪杰。

 

 

辞官,回乡讲授心学

振聋发聩的“知行合一”,就是强调要内圣外王,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,最终达到“此心不动,随机而动”的境界:一切战斗都是心战,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。很快,王阳明理论就有了实践之地。

1519年,居住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。后来,王阳明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,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,在王阳明谈笑之间灰飞烟灭。

随后,王阳明四次请求回家祭祖,回家祭祖,其实就是想辞官回家。武宗皇帝当然明白,所以不许,让王阳明做江西巡抚,继续讨贼。

1521年,武宗皇帝病逝,无嗣,立从弟为帝,是为世宗。

世宗即位后,追录平叛之功,遂升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,王阳明不赴,欲告假省亲。

但世宗皇帝不许他推辞。有人问王阳明:为何推辞皇上赏赐?

王阳明说了这么一段话:“埋没别人善举,偷占部下功劳,忘掉自己耻辱,这是造成灾祸的重大原因。我不接受赏赐,是为了避祸。”

其实,王阳明还有另一目的,“传授心学,才是我一生之宏愿。”

1522年,王阳明父亲王华逝世,王阳明遂借机回老家服丧,开始在绍兴、余姚两地讲授心学。

 

讲学期间,在“知行合一”基础上,王阳明提出了“致良知”理论。阳明心学之理论体系就此完成——“心即理—知行合一—致良知”。

“天理”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,人们应该“知行合一”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,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,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,即所谓的“致良知”。

“心即理”是起因,“知行合一”是过程实践,“致良知”是根本目的。三者形成一个整体,缺一不可。

世界虽然纷繁复杂,但我们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,在致良知的前提下,去知行合一地实践,那么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。

六年里,王阳明专注于讲学授徒,其心学理论很快风行整个东亚,四方求学者云集响应,其势如旋风,震动朝野。

1527年,朝廷诏书数下,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,前往广西平息思田“叛乱”。王阳明又运用奇谋,5个月就剿灭了让朝廷头痛多年的断藤峡及八寨之匪乱。

1528年,王阳明身体急剧恶化,咳痢之疾(肺痨)日益加剧。自知时日不多,他立即上书辞官返乡。

 

 

最后的一句遗言

1528年11月29日,王阳明从一个美梦中醒来,问弟子周积:“到哪里了?”

周积回答:“青龙铺。”

王阳明问:“到南康还有多远?”

周积回答:“还有一大段距离。”

王阳明说:“恐怕来不及了。”

周积赶紧替他更换了衣冠,然后流着泪问:“先生有何遗言?”

王守仁笑了笑,用手指向胸前,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: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。”

点击阅读:王阳明的四大惊人智慧:“百病不侵,逆转命运”

治感冒的六个经典药方
DATA:2024/3/1 15:51:55
胃溃疡,十二指肠溃疡,常用到此…
DATA:2024/2/29 9:15:26
舌头有齿痕,代表体内出现了问题…
DATA:2024/2/20 9:27:12
2024甲辰年防疫建议
DATA:2024/2/1 8:39:24
倪海厦:教大家如何治疗各种发烧…
DATA:2024/1/30 15:10:18
咳嗽的产生及针刺方法?
DATA:2024/1/18 9:22:09
从心的层面认识苦乐 | 刘力红:关…
DATA:2024/1/17 16:20:07
药性总义(参考本草备要)
DATA:2024/1/17 16:16:18
中医的问诊的10问
DATA:2023/12/28 16:19:53
中医的四诊“望闻问切”
DATA:2023/12/28 16:10:17
龙生龙,凤生凤,职业取向这事儿…
DATA:2015/8/20 8:59:08 Hit:3261
弟子规——教育孩子的目的
DATA:2015/4/30 8:09:54 Hit:2405
传统文化入门课
DATA:2015/4/15 16:03:54 Hit:2323
人是教得好的
DATA:2015/4/15 15:56:00 Hit:2308
别让错误的信念阻碍你的前进!
DATA:2015/4/15 15:51:30 Hit:2167
  • 联系电话:152-8737-8743
  • 联系传真:
  • 联系邮箱:253739241@qq.com
  • 联系地址:南沙镇学府路

缘 起 | 特别声明 | 关于我们 | 备案号:公益网站

郑重声明:凡本网站内课程、文字、图片、视频资料等内容,均源自网络,若有侵权,请告之,马上下架。转载者,功德无量。

Mr Xia 个人网站|专注于人性的教育,直指人心! 百度统计

  •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
  • 技术支持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
  •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