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
四种教育 NEWS

相由心生,境随心转,命自我作,福自己求

因缘生老师:学习中国传统文化,应该学什么?怎么学?

作者:夏云红  来源:本站  发表时间:2019/1/8 11:01:57  热度:1666℃

学生:尊敬的师父上人,尊敬的诸位法师、大德仁者,阿弥陀佛!惭愧弟子因缘生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“中华传统文化,今世所必需”。

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其构成亦本自多元。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,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,以道家、墨家、法家、名家、阴阳家、纵横家等学术流派为辅助。东汉初年,佛法传入中国,很快便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,形成了儒、释、道三足鼎立而又互助互补的文化格局。以至于明代末年的佛门高僧憨山大师便感叹说:“不知《春秋》,不能处世;不精《老》、《庄》,不能忘世;不参禅,不能出世。此三者,经世、出世之学备矣,缺一则偏,缺二则隘,三者无一而称人者,则肖之而已。”憨山大师说,儒、释、道三家把治理天下和超越俗世的学问都讲到极致了,假如三家学问有一家没有学到,他的见解就会偏激;假如三家学问有两家没有学到,他的思想就会狭隘;若是三家学问都没有学,那他只是表面上像人的样子而已。

中国清代文学家龚定庵有这样两句名言,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刻在心上:欲要亡其国,必先灭其史;欲灭其族,必先灭其文化。定庵先生说,想灭掉一个国家,必须先灭掉他们的历史;想要灭掉一个族群,必须先灭掉他们的文化。可见不懂自己国家的历史,不能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,这是亡国灭种的征兆!

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,中国曾倍受世界各国的欺凌,也使中华民族彻底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。有许多从西洋留学归来的学者,便武断的说中国之所以落后,全是由于科技的不发达,而科技的不发达又是因为受传统文化的束缚所致,于是便提倡完全向西方学习,狠批自己的老祖宗。而于此同时,也有一些到日本留学的学者,他们惊奇的发现,日本之所以能够国富民强,原来竟是靠中国的儒家经典,于是便回归祖国试图恢复传统道德教育。只可惜东风终究没能压倒西风。

正当那些热血青年吵嚷着要扔掉旧文化,废弃文言文的时候,佛门高僧印光大师便预言说,我们若抛弃了传统,不出百年,社会病态必将现前。印祖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,距今不过八十年。

“孔家店”被打倒的“罪状”之一,便是说孔子歧视压迫女性;说“三纲五常”、“三从四德”、“五伦十义”都是封建糟粕,是用来束缚女性的精神枷锁。于是乎“一犬吠影,百犬吠声”,许多人根本一点都没有去了解,便也跟着喊打,致使孔子沉冤莫白数十年。

“纲”字,原是指提渔网的总绳子,因为它在网捕时起著极其重要的作用,所以后来就用“纲”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。读过《三字经》的朋友就知道“三纲者,君臣义,父子亲,夫妇顺”,其中的“君臣”是泛指一切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,使领导人和被领导人之间充满恩义;父子之间充满亲爱;夫妇之间充满和顺,这是治国的三个纲要。这有错吗?怎么能是糟粕?“曰仁义,礼智信,此五常,不容紊。”所谓“常”,即是永恒不变之定理。《左传》的作者,孔老夫子的好朋友左丘明,便说过:“人弃常则妖兴。”佛家有五条根本戒律,“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淫,不妄语,不饮酒”,这和儒家的五常恰恰不谋而合,“不杀生”即是“仁”;“不偷盗”即是“义”;“不邪淫”即是“礼”;“不妄语”即是“信”;“不饮酒”即是“智”。可见,“天下无二道,圣人无两心”。正如战国列子所说:“东方有圣人,西方有圣人,此心同,此理同。”

“三从”出自《仪礼.丧服》,指女子“未嫁从父,出嫁从夫,老来从子或夫死从子”。后世一些半吊子学者,将其中的“从”字解释为服从,所以麻烦来了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,假如“从”字真是服从的意思,我们中国还会出现孔子和孟子两位圣人吗?请不要忘了,他们两位可都是幼年丧父,由母亲一手教养出来的!“从”字,在古汉语中有“追随”的意思。“三从”的本来面目是,女子未出嫁前追随父母,由父母负责教养;出嫁后追随丈夫,由丈夫负责生活;老年追随子女,由子女负责赡养。真是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”!

“四德”出自《周礼.天官.九嫔》,指“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”。是说判断一个妇女是否优秀,一要看她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,这个最为重要;二是看她讲话是否有口德,并非注重口才;三要看她仪容是否端庄,并非注重美貌;四要看她处理家务,相夫教子的能力。就即使现代社会,以这四个标准来选择太太,也同样是错不了的,因为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标准。就包括男同胞也应该具有这种最基本的教养。

《孔子家语》中记录了孔子这样的一句话:“妻也者,亲之主也,敢不敬欤?”夫子说,妻子是一个家庭的主要角色,怎么敢不恭敬?还说:“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,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。”其中的“闺阃”,便是指妇女居住的地方。近代高僧莲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非常赞叹这句话,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,尤其是母教。他说,治国平天下的大权,女人家著实操持了一大半。汉儒马融在注解《易经.家人卦》时写到:“家人以女为奥主。”汉武帝时的名将卫青曾说:“男儿无室家无梁。”您还敢再说,中国古时女子没地位吗?

“五伦”是指“夫妇、父子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”,这五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。五种关系之间,各自尽好自己的本分,便为“十义”,即“夫义妇顺,父慈子孝,君仁臣忠,兄友弟恭,朋友有信”。正所谓“人无伦外之人,学无伦外之学”。释净空老教授便曾经感叹,当今社会,夫妻反目,父子相夷,兄弟阋墙,朋友相诈,自相残害。究其根源是因为五伦不明,道德全废。所以说,时代虽有变迁,伦常之义绝不能改变。

在疯狂的反传统运动中,被砸得最烂的是孝道。却不知这个“孝”字正是为人之本,是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基础,也是一切德行学问的开源。在《孝经.谏诤章》中,曾子向孔子请教:“敢问子从父之令,可谓孝乎?”意思就是说,请问老师,儿女完全顺从父母的要求,这可以称为孝顺吗?我们注意看夫子是什么反应,孔子听了曾子的提问,连声训诫他说,这叫什么话呀!这叫什么话呀!父母若有敢于劝谏的儿女,就不会做下不合道义的事情。所以若遇到不合道义的事情,为人子女者,不可以不规劝父母;为人臣子者,不可以不劝谏君王。所以儿女若遇到父母做不义之事,一定要善加规劝。假如只知道一味的盲从父母的要求,那又怎么能称为孝子?由此可见,圣人何曾教我们愚孝了?孝顺父母何罪之有?真不明白,为什么要这样值金值玉的文化瑰宝指为糟粕,而自唾自弃?

现代那些不懂中国古典文化的人都会说,古人说话“之乎者也矣焉哉”的,多费事!而其实古人说话也不是那个样子的,那是古时的文体。至于语体,是随著时间和地域空间的不同,在不断变化的。比如我们现在看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白话文,其中某些名词已不知是什么东西了。我们中国老祖宗是最有智慧的,他们将语体和文体分开,无论语言如何变化,文体始终保持不变。四大文明古国中,唯有中国文化传承了下来,奥秘恰恰正在这里。现在我们直接用语体写文章,知识是普及得快了,但老祖宗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也被一刀斩断了,这实在是得不偿失!

我们中国已故的前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老人,曾经痛心疾首的说,传统思想和价值观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,传统经典是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。这些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据,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屡遭灾难而不会解体的凝聚力。假如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灭,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、历史的罪人。大家拿着线装书不认得,对不起我们的列祖列宗,对不起世界人民,对不起人类。

一九七O年代,英国大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他说:“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种种社会问题,只有靠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。”若不是具有大智慧的圣人,断难做出这样准确的论断。

中国儒家宣导的王道政治首重教育,教育的宗旨在于变化气质、提高人性,最终达于至善,而探讨自然、创造工具、改进民生之事还在其次。其实只要人性提高,可达于至善了,则和平、亲爱、互助,自可顺应自然而改进生活。故而教育应以德行教育为本位。德备而思想正,思想正而后智慧生。身强体健、合群团结、饮食有节、起居有常、行动有则、婚丧有礼,人生美满、社会安宁、文化发达,其根源都在德行教育。学是觉路,觉悟天理、人理、物理。教育是助人觉悟,以善道觉悟蒙昧,化导愚顽。自己觉悟叫通达,助人觉悟叫化导,通达是智慧,化人是仁爱,智慧与仁爱兼备则名为圣人。

可惜当前世界各国教育,仍然都是以科学知识为教材,以功利为基础,无论哪一门学问都可以视为贩卖的商品,其最后的效用是满足人的物欲。然而物欲无穷,不能满足,愈不满足,愈去追求,愈求则人品愈下,终必使人堕为物质的奴隶,然后为物欲所驱,作奸犯科而不以为耻。这种教育不是文化教育,可说是一种物化教育,是好是坏,可由每天的犯罪新闻来说明,不必多加解释。中国清代大儒张伯行先生有治学联语曰:“圣贤教学,总是一条正路,倘舍此路,必常行荆棘之中矣;天地生人,都有一个良心,苟丧此心,则人去禽兽不远哉。”所以,传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,实在是当务之急,迫在眉睫!

文化是民族之灵魂,教育是文化之生机。回望中国一百多年的苦难历史,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教育,丢掉了自己民族的精金美玉,而去追求那些急功近利的快餐文化所致。而在今天,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觉醒了,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终将成为现实!二OO二年,我们的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时,在哈佛大学对中国留学生们有一番精彩的演讲,老人家语重心长的勉励后辈说:回溯源头,传承命脉。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追求这样一种境界,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!

这些话,我们说出来是大话,做出来是大事。

就在二O一四年的三月二十七日,于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,我们敬爱的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,庄严的告知全世界同胞:“实现中国梦,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,是和平不是动荡,是进步不是倒退。拿破仑说过,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,当这头睡狮醒来时,世界都会为之发抖。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,但这是一只和平的、可亲的、文明的狮子。”

习主席的讲话是真诚的、负责任的,因为中国人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当中,都是崇尚道德、崇尚和平的。“楚国无以为宝,惟善以为宝。”我们慈悲、智慧的先祖,留给子孙的教育一直是善良的教育,一定是爱自己的亲人,然后推及到别人的亲人;爱自己的国家,然后推及到别人的国家。所以汤恩比博士说,中国人是最有资格领导全世界的,因为中国人的胸怀是装著整个天下。我们坚信汤恩比博士的话说得一点不错,但是我们理解他老人家说的“中国人”,应该是广义的,是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。因为文化是没有国界的,你照着孔子的教诲去学习,你就是圣人的弟子;你照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去学习,你就是佛陀的学生。所以说,中华文化不单单是中国自家独有的私产,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。中国儒家说人人可以成为圣人,而佛家也说人人皆可成佛,他们所说的“人人”,当然有你有我,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在内。

然而,无论学习任何学问,都是必须要先具足诚敬心的,否则绝不可能有所成就。释净空老教授的老师李雪庐老人,当年对他的弟子们说:“我们这一辈跪着把圣贤的经典接过来,到了你们这一辈,要跪着把圣贤的经典送出去。”老人家所说的“跪着接过来”,是教我们求学的态度,要对经典、对古圣先贤心存敬畏;所说的“跪着送出去”,不是真正的跪下身子送出去,而是教我们放下身段,假如遇到真正愿意学习的人,一定要全心全力帮他成就,不能摆老师的架子,不能吝法。

学习中国传统文化,应该学什么?怎么学?下面末学就为大家做一个概略的路线规画。首先是蒙学经典的学习,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之根,应当高度重视。

《小儿语》是明朝大儒吕近溪为教蒙童学习说话而作的儿歌,后来其子吕新吾又为之做了增补。虽是儿歌,却不可轻看了,其实它是用最通俗的语言,把深奥的经典给诠释了出来,可谓话俗而理不俗。

《弟子规》原名《训蒙文》,是清初大儒李毓秀依《论语.学而》篇第六章经文为纲要,仿照《三字经》的格式编撰而成。后经山西儒生贾存仁多次修改,才定名为《弟子规》。全书共计三百六十句,一千零八十字,所列一百一十三件事。真可谓千锤百炼,一字千金。经文言简意赅,读起琅琅上口,堪称童蒙养正的最佳教材!

《三字经》是宋朝大儒深宁居士王应麟所作,其中常识和历史统系的部分是经过后人增补的。尤其重要的是经文中为我们明白的列出了修学次第:“为学者,必有初。小学终,至四书。…孝经通,四书熟,如六经,始可读。…经既明,方读子,撮其要,记其事。…经子通,读诸史,考世系,知终始”。其实小学经典是教孩子由此契入的;大学经典,则是教我们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明其理。所以,我们万不可好高骛远、渴求速成,将本末倒置了。《三字经》中讲的这一套修学次第,绝对不能打乱!

《百家姓》相传是宋朝初年浙江一位私塾先生编著的,然而它却并不是单单只为让学生识字那么简单,姓氏文化的背后都有它的历史渊源,所以从宋朝至民国初年,《百家姓》都是童蒙教学的必修课。

《千字文》是南朝梁代大儒周兴嗣奉梁武帝圣旨一夜而成,全文用一千个不同的字,将天文、地理、常识、伦理、历史完美的列出。奇文天成,确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!《三》、《百》、《千》,历来就被誉为是蒙学的铁三角。

《鉴略》是历史的纲要,因为我们中华文化是文史不分家的,所以很多经文需要“经史合参”才能了知真实义。而《鉴略》的版本有多种,末学推荐读清代儒者王仕云编撰的《四字鉴略》。

《增广贤文》内容取材于民间谚语和各家典籍中的佳句,通俗易懂,脍炙人口,是一部很具实用价值的大众化经典。应该是不断的经过后人多番的删削和增补,所以现在见到的版本有很多种。在此提醒大家,对于个别经句千万不能望文生义,而要去感悟它的弦外之音、言外之意。末学曾为《增广贤文》做过注解,有中英文对照版正在准备排版印刷,将来会敬献给大家。

《幼学琼林》又名《成语考》、《故事寻源》,是明清两代私塾必读的童蒙教材。全书通用对偶句写成,容易读诵,便于记忆。书中融经铸史、包罗万象,堪称蒙学中的小百科全书。以至于清代文人曾有“读了《增广》会说话,读了《幼学》走天下”之说,其影响力于此可见一斑!

《龙文鞭影》原名《蒙养故事》,是明代历史学家萧良有编写的童蒙教材,全书通用四言平声韵,每两句为一联,每一句都是一个历史典故。清初儒士杨臣诤为之做了校对和增补,改名为《龙文鞭影》。这一书名源自佛典故事,“龙文”是古时骏马的名字,骏马良驹不需要鞭子抽到身上,它看到鞭影就会飞驰向前。蒙童熟记了这一千多个典故,待日后深研经论时,便可以很轻松的由事而悟理。

《笠翁对韵》是明末清初的剧作家李笠翁为教蒙童学习对句而编写的。全书通用对偶联句,对仗工整,平仄相间,天地万物悉罗笔下,十世古今尽入卷中。蒙童只要将此书烂熟于胸,日后吟诗作对便可信手拈来。末学曾为此书做过粗浅的注解,也正在印刷中。

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,古时蒙学教材中也有《千家诗》和《神童诗》。从诗中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文雅之气,同时也能锻炼他对文字的敏感。但是诗不同于一般学问,它好比一把双刃剑,可以成就人,也可以毁灭人。那些不善的诗词,腐蚀人的心灵是非常之快的,绝对不能随便乱学。比如《唐诗三百首》一类的诗歌集本,是一定不能让孩子去学习的,这点必须要慎之再慎!

《太上感应篇》是道家的根本,教人明因知果、获福远祸的方法。我们从许多古书上看到,《感应篇》在古时流传之广,已不仅仅局限在道家弟子的学习,许多大儒,甚至佛家的高僧大德,都每天拿它来检验自己的功过得失。释净空老教授曾为《感应篇》做过精彩的讲解,大家可以在网上收看到视频。

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也是道家的入门经典,广泛流通于宋、元、明、清四朝,清初大儒怀西居士周安士先生曾为其做过详尽的注解。值得赞叹的是,它已打破了门户之见,教人“或奉真朝斗,或拜佛念经。报答四恩,广行三教。谈道义而化奸顽,讲经史而晓愚昧”。若能时常诵起,确实能令我们存平等心,扩宽大量。

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是一部佛家弟子人人必读的入门经典。释迦世尊在其中为我们道破了有人学佛得自在吉祥,而有人学佛却反而得凶衰困苦的原因所在,并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修学态度和修学方法。尤其对我们现代学佛人来说,可谓一针见血、切中时弊,读之真可令人猛生警惕、幡然觉醒!

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是佛家的大根大本,释迦世尊在此经中明白的告诉我们:“谓人天身、声闻菩提、独觉菩提、无上菩提,皆依此法,以为根本,而得成就,故名善法。此法即是十善业道。”可见无论人道、天道,偏离十善业道便不是正道;无论小乘、大乘,偏离十善业道便不是正法!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和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,释净空老教授都有非常详细的讲解。

以上这些是儒释道三家的入门经典,因为儒家是入世之学,是一切学问的基础,故此选用的经典也比较多。我们年龄大的同学假如没有读过,也同样要补课,但是成人记忆力不能与儿童相比,但起码要达到熟读。

另有一部经典要特别重视,那就是《孝经》。孔子一生道在《孝经》,“孝”字深广无边、通彻本源。所以,自古便有“以《孝经》统群经”的说法。明白了“爱亲者,不敢恶于人;敬亲者,不敢慢于人”,才真正入德学之门。

读过《孝经》,可以读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。这“四书”是儒家经典的精华会集,不读四书,只学一些概论性的书籍,终究是散乱无统,无法深入圣贤学问的精髓。《中庸》是儒学的心法,是理论;《大学》是学习方法;《论语》是孔夫子的表演;《孟子》是孟夫子的表演。

“《孝经》通,四书熟,如六经,始可读。”读“四书”好比登堂,读“六经”好比入室,古人说“大文章皆从六经来”,的确如此。在《礼记.经解》篇,孔子详细的为我们讲述了六经的功用。“温柔敦厚,《诗》教也”,就是说学习《诗经》,可以使人颜色温润、情性和柔、诚朴宽厚。“疏通知远,《书》教也”,就是说学习《尚书》,可以使人通达无碍,鉴往知来。“絜净精微,《易》教也”,就是说学习《易经》可以磨炼人的心志,使人深沉静雅、心思缜密。“恭俭庄敬,《礼》教也”,就是说学习《仪礼》、《周礼》、《礼记》,可以使人有恭谨谦逊、庄严肃敬的修养。“属辞比事,《春秋》教也”,就是说通过学习《春秋》,就能够连缀文辞、排比史事,从而有撰文记事的能力。《乐经》失传,但是乐教不可忽视,可以把《礼记》中的《乐记》拿出来代替。学乐可以陶冶性情,使人胸怀宽广博大,平易善良,所谓“广博易良,《乐》教也”。对于年龄大的同学而言,五经的内容太多,很难全部读过来,所以可参考《群书治要》,选择性的学习。

读完经可以读史,也可以读“子部”,《三字经》中建议读完“经部”的书,然后读“子部”。子部中最重要的是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管子》、《晏子》、《墨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扬子》等。但是子部中有不纯粹的东西,所以《三字经》中建议择其精要而学。

“史部”的内容太庞大,我们没有精力去一一精读,所以把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、《资治通鉴》拿来精读,其余的可以泛读。

“集部”是诗、词、歌、赋、文学作品的集成,规模也是非常庞大。我们可以学习一下《离骚》,然后从汉赋、六朝骈文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中,选择一些来学习。这些就是孔子《论语》讲的“游于艺”,也就是借助艺术形式学习和宣扬经教。在此我们看一首描写中国古人生活的诗:

依山傍水房数间,行也安然,坐也安然;

一犋耕牛两亩田,收也凭天,荒也凭天;

粗茶淡饭饱三餐,早也香甜,晚也香甜;

布衣遮体胜丝绵,长也可穿,短也可穿;

雨过天晴驾小船,书在一边,酒在一边;

晚回儿女笑灯前,今也可谈,古也可谈;

日出三竿我还眠,我不是神仙,谁是神仙?

真的是美妙极了!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我们要想写出好的诗词文章,不能只在修辞、语法上白费工夫,必须去读古人的作品,否则虽然熟知修辞语法,也是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

我们有了儒家和道家的基础,然后去学习大乘佛法,则很容易就能悟入。关于佛法,尊敬的上净下空老法师讲得非常全面,我们在此就不必多说了。借此简单再说一下研究典籍的方法。

中国清代学者,将学术分为“义理”、“考据”、“辞章”三大部分。关于三者的重要性,自宋代、明代至清代,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义理最为重要,其次是辞章,再其次是考据。

所谓义理,就是讲求经典的意义,义理明白了,才可以照着去努力践行,所以义理最为重要。

所谓辞章,是诗文的总称,辞章是用以发挥经典义理的,所以也不可忽视。

所谓考据,是用以研究经典义理的工具,其种类亦多有细分,我们主要需掌握“校雠学”和“小学”。

校雠学又分为目录、版本、校勘几个部分。因为古代典籍流传下来的版本很多,也有伪造出来的典籍,所以掌握了校雠学,就能识破真伪,免走许多弯路。

小学是文字学、音韵学、训诂学的统称。

中国古人用字,常常同音相通,这等于现代人写别字一样。不过古人写惯了别字,现在不称呼他写别字罢了。但是,古时同声的字现在多不相同,所以就更难明白了。我们想要研究古书,必须要知道某字是某字的转讹通假,否则不可能读得懂经典,所以必须要明白古代的音韵。讲音韵的书有很多,但是被大多数人推崇的还是宋代编辑的《广韵》。

在隶书、楷书这些字体中形体相像的两个字,在篆文中未必相像,所以我们须明了古书中某字的字形,然后才可求得字义。讲文字形体的书,首推汉代许慎编撰的《说文解字》。

古时训某字为某义,后人在某义的基础上又引申转为别的意思,这种现象太多了。我们假如不明白古时的训诂,误以后世才出现的引申义去附会古义,就要曲解经典了。讲训诂的典籍,当首推位列十三经之一的《尔雅》。

三国以下的文章,我们有文言文基础的同学去看它,十之八九都可以明白,其不能明白的部分,就需借助小学。三国以上的文章,则要更多的依靠小学来研究才能明了。我们若不想研究小学,除非是和古人绝缘,否则我们还想明了经典义理、还想引用古书,假如不懂小学,可就要闹笑话了。但是我们所说的“通小学”却和专门去研究是不同的,因为我们还要去研究经史典籍,不可能用很多时间去专研小学,只能说略通大概而已。民国年间,研究小学的顶级专家章太炎先生就是这么教人的。

掌握了研究的工具再去研究经史,则可以事半功倍。研究经典者,则应专守一经;研究史书的,则应专熟一代;研究经史之外的诸子百家的著作,也应专守一家,不可杂修乱进。但能守定目标,“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”,无有不成功者。

苦心人天不负,有志者事竟成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今世所必需,其复兴已势在必然。诸位仁人君子,皆当勉而行之!

以上是惭愧弟子因缘生粗浅的心得报告,如有不妥之处,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、诸位大德同修,惠予批评指正,无尽感恩,阿弥陀佛。惭愧弟子因缘生顶礼敬呈。

老法师:我们读了因缘生这篇报告,他可以说用最短的时间,很有体系把中国传统文化怎样学习,要学习哪些东西,都给我们讲清楚、讲明白了。这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一堂课,必修的一堂课。希望这篇东西要把它翻成英语,我们这次同学们到英国去,这篇东西能够再印出来分送给大家,给大家做一个参考资料。说得很好,我们自己同学一定要多多的,至少要把这东西念熟,知道从哪里下手,知道学习的次第,应该先学哪些书籍,再怎样提升自己。无论是说理说事,都说到要害,是一篇非常有价值、值得学习的一门功课,我说它这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课。明白了,你少走弯路,你少浪费时间。

中国这些东西,古圣先贤几千年的经验,绝不能疏忽。他提出入门的这十几样的典籍,都是过去私塾里教童蒙养正的这些小朋友的,我们这一代疏忽了,现在应该把它补出来,把它补学过来做为根基。也正因为这么一个原因,所以我早年就想到,要办一条龙的学校,当中没有插班生,只招幼稚园的学生,年年向上提升,让他们不接触外面,不受外面干扰,一心专学。外面东西也是年年都有进步,年年不相同,重要的东西我们节录,也要开这门课,使我们不至于落在后面。这两条路都要走,以祖宗东西为主,现在东西也知道,不是完全不知道,这个路才能走得通。

龙生龙,凤生凤,职业取向这事儿…
DATA:2015/8/20 8:59:08 Hit:3546
弟子规——教育孩子的目的
DATA:2015/4/30 8:09:54 Hit:2592
传统文化入门课
DATA:2015/4/15 16:03:54 Hit:2481
人是教得好的
DATA:2015/4/15 15:56:00 Hit:2474
别让错误的信念阻碍你的前进!
DATA:2015/4/15 15:51:30 Hit:2302
  • 联系电话:152-8737-8743
  • 联系传真:
  • 联系邮箱:253739241@qq.com
  • 联系地址:南沙镇学府路

缘 起 | 特别声明 | 关于我们 | 备案号:公益网站

郑重声明:凡本网站内课程、文字、图片、视频资料等内容,均源自网络,若有侵权,请告之,马上下架。转载者,功德无量。

Mr Xia 个人网站|专注于人性的教育,直指人心! 百度统计

  •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
  • 技术支持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
  •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